一声嘹亮响百年 走进宿州 品味非遗文化 之唢呐
2025-05-10 09:25:45 / c罗世界杯图片周家喇叭班的传奇
据有关史料记载,周家喇叭班渊源与明朝中晚期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生性淡泊,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喇叭班子里研究民间音乐,挖掘整理和校堪乐谱,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喇叭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等,都是他整理保留下来的。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苏北、睢宁,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喇叭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庙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喇叭鼓吹,锣鼓敲打。 到了清末,灵璧尹集周家喇叭班(也叫菠林喇叭),开始活跃在苏、鲁、皖广大农村一带。第一代传人周景之是个盲人,据说是宫廷里的乐师。第二代传人周文化出生于江苏睢宁县桃园镇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贫困,靠数门头子吹喇叭要饭。说是年轻时带着妻儿凭着一支喇叭去闯北京,因为有一次在天桥下参加喇叭对蓬打擂,打败了北京喇叭三王、荣获第一名而遭追杀,为了活命隐姓埋名,后逃荒到灵璧,落户尹集菠林村,民国时期传至第三代周怀邦、周怀荣两个儿子时,以吹奏喇叭谋生,正式成立周家喇叭班。 为了在众多喇叭班子中站稳脚跟,周家苦练技艺,取长补短,通过乡间比武打擂等形式,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被称为"周家班喇叭两条龙"。为了把周家喇叭班弘扬光大,周家在家里创办了淮北第一所民间艺校,当时叫"周家喇叭班提高班",共招收了十几名学员。到了第四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时,队伍已经壮大,在苏鲁皖等地名气也越来越大,常常出现找不到周家班子来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这四人被称为"周家喇叭班四只虎"。特别是四虎与泗县喇叭十八镖那场喇叭对蓬比赛,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周正玉小喇叭独奏《百鸟朝凤》夺冠,从此,周家喇叭在江湖上更是名声大噪。
"金喇叭"周正玉
周正玉最为杰出,是周家喇叭班第四代掌门,其秉承天赋和家传,据说出生后刚满月,其父就开始念曲子让他听,两岁教他念曲子,四岁教他用嘴巴朝水盆里练吹水泡(是周家独创的一种喇叭运气的童子功,在江湖上享有盛誉),还教他腹部换气,换气时盆里的水泡不准炸掉,若是炸掉就得挨爹的竹劈子。所以菠林村人好说,周正玉喇叭吹得好,就是他爹给揍出来的。 周正玉十岁参加喇叭对蓬打擂,十二岁单独领班,一边到外献艺谋生,一边刻苦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生中参加过数百场喇叭对蓬,场场夺冠,周家喇叭班被称为"盖三省"、"喇叭王"、"金喇叭"。 据菠林喇叭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本祥介绍,当年逃荒时,有一次三叔周正民被狼叼走了,其父周正玉措手不及,赶紧拿出喇叭来吹,硬是把狼吓跑了,救下了三叔。 解放初期,周家喇叭班常被县政府请去参加送新兵、交公粮、慰问军属或者修治淮河等演出,这一时期周家广收山东、江苏、皖北一带众多的喇叭爱好者为门徒,向他们传授演奏技艺。 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正玉进灵璧泗州戏剧团工作,因为吹奏技艺远近闻名,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安徽省黄梅戏学校聘请为唢呐老师,这段时间,他与我国著名唢呐大师刘风鸣、刘风桐、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艺术家均有交往,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并集南北喇叭演奏之风格为一体,改革创新,使喇叭吹奏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所授学生众多,省黄梅戏学校、蚌埠泗州戏剧院等许多省内剧团均有他的学生,并多是领导和骨干。周正玉晚年回乡继续传授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