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开国大典摄影师程默:烽火从影路

2025-08-25 01:51:03 / c罗世界杯图片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亿万同胞的欢呼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这段黑白纪录片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然而这段影像资料的拍摄者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在江苏镇江丹徒县宝堰镇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有一间专门的摄影陈列室。一张张斑驳的黑白照片,记录了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的珍贵历史瞬间。其中,最为显眼的一张,正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的场景。

这些照片和开国大典纪录片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名字,——程默。

我国第一代新闻电影家——程默

2016年10月1日,距离程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开国大典,已经过去了整整67年。而2016年9月19日,又正巧是程默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在国庆前夕,记者有幸跟随程默先生的子女一起来到他的家乡,来到程默摄影陈列室,追忆共和国第一代摄影家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所带给我们的珍贵回忆。

程默一生 烽火从影路

“回顾我的从影之路,是在党的新闻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战争的烽火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新闻电影工作者。”——程默自传《我的烽火从影路》

鲁迅葬礼 成为一生转折

1916年9月,程默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宝堰镇。1931年,十五岁的程勤生跟随亲戚坐船来到上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在制作部学习洗印技术,后转学摄影,也开始了他与摄影机近8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34年在老师严秉衡的指点下,程默独立完成了《船家女》、《王先生过年》两部故事片的拍摄。如果不是1936年鲁迅先生的葬礼,也许程默会在艺术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程默拍摄的鲁迅先生葬礼(摄影 程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年仅20岁的程默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北四川路大陆新村鲁迅住宅,拍摄了鲁迅的遗容、书房以及悼念鲁迅的情形。

这部《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的纪录片,也成为我国目前惟一的记录鲁迅葬礼的历史资料。就在这次记录鲁迅葬礼的过程中,程默被宋庆龄、沈钧儒等进步民主人士演讲所感染,为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心声所震撼,可以说这一次拍摄是程默人生的一个转折。

民主进步群众自发悼念鲁迅先生(摄影 程默)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入侵上海,上海明星电影公司被迫停止拍片,而程默也在地下党陈波儿同志的介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队员。随队闯南京、奔开封、下武汉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重庆大轰炸 记录日军罪证

1940年,程默作为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来到重庆,并很快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取得联系。

在山城重庆的两年,正赶上日军大轰炸。据国民党史料记载,日军为了轰炸重庆总共出动了飞机9500架次,投弹达2.1万多枚,炸死市民1.2万多人,炸伤1.4万多人,炸毁房屋1.7万多幢。

日军发动重庆大轰炸,妄图摧毁中国人的抗日精神。(摄影 程默)

程默回忆录中讲述拍摄照片的经历让人触目惊心:“当时日军的飞机在轰炸,地皮在发抖,为了拍摄这些日军罪行的照片,我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当拍摄重庆国民党‘中宣部’夜袭起火的照片时,头顶上的敌机还在投弹,周围已是一片火海,双耳被震得失去听觉,弹片在头顶乱飞,随时都有中弹可能,但当时的我横下一条心,顾不得这许多了,只顾拼命地拍。”

程默拍摄的重庆大轰炸现场图片(摄影 程默)

1941年,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造成了上千人在重庆的大隧道里为躲避日军的轰炸而窒息死亡。

“从防空洞到江边,抬出的尸体遍地都是,惨不忍睹。此时,我悲愤的举起摄影机和照相机,拍下了日军的滔天罪证。”(如今,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都存放在重庆博物馆)——《我的烽火从影路》

延安窑洞 偷拍毛主席

1943年,因为程默地下党的身份暴露,组织上安排他前往延安,被分配到延安电影团。他第三个孩子就出生在延安的窑洞里。

毛主席在枣园窑洞内写作(摄影 程默)

当时毛主席就住在他们对面,中间隔一条延河,相距不远,仅两里路。程默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很关心群众、爱护文艺界的同志,经常邀请我们去吃饭。”

主席家很简朴,有一次,他的战友捎了些螃蟹,主席便请他们摄制组的全体同志去“打牙祭”。那天,他们摄制组有个初来陕北的小同志,不知道螃蟹怎么吃,就连壳一块吃了,毛主席见了后,边教他怎么吃,边风趣地说:“小鬼呀,我们对待这些小螃蟹要文雅些嘛,对蒋介石胃口才要大唷。”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组毛主席日常生活照(摄影 程默)

一次毛主席正在窑洞里看地图,为了抓拍毛主席的工作照,又怕打扰主席思考,程默就在外面偷拍。一会儿,主席听见机器响声,就边整理衣服边走出窑洞说:“我一听到机器响,就知道程默来了,因为机器一响,程默也就不沉默了。”

在延安,程默不仅拍摄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彻夜不眠指挥作战的镜头,还拍摄了毛主席、周副主席等撤离延安,在行军途中的镜头。拍摄了陕北人民和解放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送公粮、抬担架等全民动员、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

1945年8月,程默拍摄了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及返回延安的整个过程资料。

这些珍贵的资料,在解放后分别编辑在《红旗漫卷西风》和《还我延安》的纪录片中。

枪林弹雨 记录共和国诞生

1948年太原战役打响,为了真实的记录下整个战役的场景,沉默跟着指战员搭梯冲上城头,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将镜头对准举着红旗冲锋的战士。

解放军向太原发起进攻(摄影 程默)

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庄严入城式,而程默也用手里的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1949年3月,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也同样是程默拍摄了整个会议过程。

1949年10月1日,33岁的程默作为摄影师之一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拍摄《开国大典》的纪录片。

开国大典(摄影 程默)

开国大典当天,在另一个摄影师的镜头里,程默的身影就出现毛主席身后不远处。在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中,程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通过大型牛耳摄影机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的心情既紧张又要安定,不要遗漏任何一个镜头。那一天我拍的片子最多,我一个人拍了一大卷,大概一千多尺。”程默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方面我要拿大机器拍主席,同时录音。另一方面我也灵活的拿着小机器拍摄主席和民主人士的一些活动。”

“这个历史时刻,伟大而洪亮的声音响彻云霄,震撼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刻我永生难忘。”——《我的烽火从影路》

建国之后,程默一直留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身边工作,直到1960年离开中南海。之后,先后担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领导职务,1978年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2014年5月27日,为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的程默,在中日友好医院溘然长逝,享年98岁。

沉默如金 子女眼中的父亲

2016年9月23日,宝堰这座江南小镇桂花飘香。沿着老街的青石板路,记者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重新回到1931年,看着15岁的程默坐上一艘乌篷船,跟随亲戚前往上海。也许那时的程默并不清楚,他将经历和记录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变迁。

程默在家中展示老照片。(摄影 吴昊昱)

如今,程默位于老街的故居早已被河道侵占,没有了往日的痕迹,只剩下河道旁的树木依然青翠。

在程默大女儿程庆庆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不争名利,沉默少言。“小的时候,父亲的徒弟晚辈经常被父亲邀来家里吃饭,他总是温和地对待每一个人,愿意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程默子女在查看程默曾经使用过的照相机(摄影 央广网记者 韩靖)

甘于清贫 将一生奉献

在晚年的程默接受采访的视频资料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清瘦的老人坐在陈旧却格外干净的沙发上,一张张翻阅他曾经拍下的照片,背景的墙壁是水泥特有的青灰色。

默摄影照片陈列室(摄影 央广网记者 韩靖)

程默的勤俭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同样从事摄影工作的程京京告诉记者:“父亲总是告诫我要珍惜每一张胶卷,多观察,多思考,考虑好再按下快门。”

“父亲从小对我们教育严格,对什么事情都不争,不要名不要利,这对我们影响很深。”程默的大女儿程庆庆说:“上小学的时候,总有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有车接送,小孩子难免羡慕,但父亲却从不让车来接我们,他告诉我们不要攀比,要想着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程默子女参观默摄影照片陈列室(摄影 央广网记者 韩靖)

2012年10月14日,程默在七个儿女的陪伴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将他一生中拍摄的130多张历史照片,以及照相机、底片等实物,捐给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将这批摄影资料和历史文物放在家乡,我很放心。”程默这样告诉采访他的记者。

“这些照片,父亲从未将它们看成是私有财产,他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用这些照片建一个展览馆,教育后世子孙。”程莊莊告诉记者。

程默曾经使用过的相机(摄影 央广网记者 韩靖)

程默是沉默的,一如他的名字。

然而,几十年后,当记者走进那间300平米的陈列室,一张张斑驳的黑白照片却不再沉默,那里有轰隆隆的炮声,有延安窑洞里的谈笑,也有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呼。(文记者 张雷,摄影记者 韩靖)